巢湖:越來越美的合肥“名片”
2021-11-11
來自:
安徽雷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362
秋日的巢湖,青山疊翠,煙波浩渺。在秋水共長天一間,百鳥齊飛、魚翔淺底讓這里有了更多詩情畫意。巢湖本名“漅湖”,位居安徽省中部,得名于漢末,始見于《后漢·明帝紀》,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68年前。新中國成立后,長期由合肥市和地級巢湖市兩地共同管轄。2011年,隨著《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實施意見》印發,撤銷了地級巢湖市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同時,還將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自此,巢湖正式成為合肥內湖。
作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同時也是安徽境內的湖泊,巢湖擁有176公里的岸線,流域總面積近1.35萬平方公里,“流域圈”內涉及合肥、六安、馬鞍山等多個地市。
同時,9條主要支流從四面八方匯入巢湖,水網密布,航運發達,在防汛抗洪、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滋養并守護著一方百姓。尤其是作為長江流域一道生態屏障,也是眾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效益顯著。國內的專家指出,直奔千萬人口城市的合肥如果環擁巢湖“一盆清水”,在國內城市中那將是的資源,不但對合肥,對整個安徽的經濟發展都將有巨大的助益!為了讓“這盆水”變得更加清澈,安徽,合肥,一直在努力!“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麗動人的地方”。2020年8月19日,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對巢湖治理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名片。”
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立即行動,合肥市立即行動,吹響了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的號角!自上而下,省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林業、水利、巢湖管理局多部門形成了合力,突出抓好入河排污口排查、藍藻防控、水污染治理、農業減肥降藥、岸線整治、防洪設施除險加固等工作。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巢湖流域十年禁漁和產業結構、生活方式、農業生產的綠色化轉型。一把手親自抓,建立專班抓,省級領導一對一包保。省市縣各級政府、生態環境、林業、水利部門、鄉鎮街道、基層黨組織擰成一股繩,針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逐個擊破,治理力度加強,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區建設進一步加快。合肥市編制實施了《巢湖綜合治理綠色發展總體規劃》等一系列方案、條例,明確目標和計劃,初步形成了點、線、面、內相結合的水污染防治體系,并系統實施碧水、安瀾等“五大工程”,高標準建設十八聯圩、三河、半島等環湖濕地,用實際行動和管用的辦法全力打造好巢湖這張生態名片。從法律法規到體制機制,從新理念新方法到新技術新裝備,從日益完善的河湖長制到快速推開的十年禁漁,省市協同,直面問題,出拳,創新打法,推動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解決。柘皋河是巢湖的一條重要支流,打小就生活在河邊的蔣家忠見證了它的變化。作為河道的保潔員,清除責任河段內河道里的垃圾、檢查排污口都是他一絲不茍去做的工作,河長會不定期對他的工作進行檢查。老蔣說,初他當上保潔員的時候,河道里不僅水體渾濁,而且漂浮的垃圾也非常多,但就從這兩年開始,他欣喜地發現水面上的垃圾消失了,水里的魚也變多了。柘皋河的改變是巢湖流域支流水質變化的一個縮影,而河長制正是改善水質的一劑“良藥”。以巢湖市為例,由上而下主要負責人都擔任了河長,成為河流管護的責任人,目前,僅在巢湖市就有市級河長18人,鄉鎮、街道級河長149人,村居級河長270人,累計巡河超過15900次。河長制的實施,能更地完成河流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有效彌補了多部門分管的不足,程度凝聚了治水合力。
今年5月,隨著一場省委專題會議暨生態環保督察安徽省整改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劍指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新一輪“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在安徽正式打響也為巢湖治理增添了力量。正如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孫艷輝所說,“加強全流域水質目標管理,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推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形成全域排查、治理、全過程監管、提升的監督格局。”立法和制度建設,就是生態治理的道保險。數據顯示,環巢湖濕地總面積達到了11.82萬公頃,濕地率超過10%。這表明,巢湖治理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要發揮出濕地在污染凈化、防洪蓄洪、生物多樣性、旅游觀光、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價值。而適度開發,就地吸納退捕漁民等群體實現就業,往精細化、市場化方向運作,已經成為解決濕地保護和管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思路, 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能在湖濱找到樣本。圖:合肥濱湖森林公園每到雙休日,位于包河區的濱湖森林公園就會迎來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絡繹不絕的游客,不少人都是慕名而來拍照打卡,也有研學的學生和周邊的居民。盡管目的不同,但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里好玩,耐看,有花有樹,四季有景。可就在多年前,這里植被單一,動物。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變化?公園的委托管理方,合肥市印象濱湖旅游投資發展公司董事長方彪是這樣解釋的:在濕地建設過程中,以人工干預的方式重新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栽種適宜本土生長的樹種和挺水植物,人工放養魚類鳥類等生物,大力發展油菜、花生等林下經濟,拓展研學游和文化產業,在保護中進行開發,使濕地兼具經濟、生態和防洪等多重作用。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把農、林、牧、副、漁融入到濕地建設中,讓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共存共榮,實現良性循環。解決了濕地保護與開發的問題的濱湖森林公園已經成為巢湖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本,年接待游客量超過300萬人,還解決了周邊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我們,到今年上半年,環巢湖濕地建設已經完成58億多元的投資,肥西三河、巢湖湖濱等8個濕地建設也已完工。例如在合肥市十五里河下游河口,通過岸線整治、水質凈化,水體中的氮、磷等指標不斷下降,目前,該濕地已恢復挺水植物面積54畝、沉水植物面積197畝、鳥類棲息地10.7畝,水體氨氮污染物削減了30%,總磷和COD削減近20%,恢復了濕地對于水質的凈化功能。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保護好生態環境,發揮出生態優勢,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在巢湖流域成為現實。現在,巢湖濕地不僅是環湖的一道風景線,更是巢湖的一道生態屏障。 作為科技之城,合肥利用科技對藍藻進行“靶向”治療也是讓巢湖更加楚楚動人的“藥”。目前,合肥市對藍藻的治理,已經從過去的主要依靠人工打撈升級為高科技設備的廣泛應用。現在沿湖已經建有4座藻水分離站,今年夏天的日處理能力達到了1.7萬噸;建成的41座打撈平臺和3座深井處理裝置,日處理能力則接近26萬噸,有效遏制了藍藻的“野蠻”生長。位于合肥市的中水三立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智慧水務、水環境監測、智能監測儀器儀表研發制造于一身的企業,他們所開發的“數字巢湖”平臺,可以實時監測到巢湖的水質變化、水質類別變化、年平均水質變化等多項指標。有了這個信息平臺,就能以地理空間信息、流域水情雨情、點源面源污染監控系統等為基礎,實現檢測和管控,同時還集成了藍藻水華衛星遙感監測、視頻和圖像采集與處理、藍藻水華預測預警等模型,就像天氣預報那樣,實現了藍藻預測預警,給包括藍藻治理在內的水環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學參考和輔助決策。看得見的污染好治,看不見的污染就非常棘手。農業面源污染便是其中之一。眾所周知,巢湖的沿岸分布著大面積的基本農田,治理前“殺蟲靠農藥、豐產靠化肥”的耕作思路,使這些殘留物質跟隨著土壤、雨水、地下水滲入湖中,成為湖水污染的一大因素,但在“減肥降藥”的同時,肥料仍然是農業發展無法回避的生產要素,如何解決?不久前,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鹽紅四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綠色智能復合肥研究院在合肥成立,其中一個重要攻關項目便是根據巢湖流域的土壤條件,有針對性地研制更加綠色肥料用于農業生產,解決巢湖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認為,科技助力,提供更加綠色、可循環的生產資料,是解決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關鍵,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能程度降低農業生產對湖水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實現農業綠色化發展。這只是合肥市充分發揮“科技名城”的優勢,正在科技賦能、科學治污的道路上不斷創造巢湖蝶變的驚喜的案例之一。今年夏天,住在濱湖十多年的合肥“土著”說,以前每到這個季節都能聞到藍藻“”,今年沒有了,夏天不敢開窗的場景再也沒有重現。來巢湖邊游玩的游客說,隨著環巢湖公路的修建和沿湖文化景點的打造,巢湖不但有了更高的“顏值”,也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沿岸的種糧大戶也告訴我們,今年他們開始實行農藥化肥零增長,即便如此,莊稼照樣長得好,成本節約了,收益反而見漲。與人們的真實觀感一致,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巢湖監測到藍藻水華的時間和去年同期相比,推遲了近兩個月,藍藻發生次數減少了78.3%,累計面積減少84.4%,藻密度下降了58.9%,基本做到了無異味。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等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質全部達標。目前,巢湖全湖平均水質已由2018年的V類轉好為目前的IV類,特別是2020年1-8月,全湖平均水質達到了III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水平,并成功入圍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巢湖的變美不但讓我們有了更多的舒適度和愉悅感,更多鳥類也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園,更多植物也在這里茂盛生長。
統計顯示,目前巢湖流域分布的鳥類已升至300多種,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也由2013年的211種上升至2020年的275種。圖:巢湖花塘湖濕地的候鳥我們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繼續以系統化思維、化手段和更加扎實的舉措,推進巢湖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巢湖,必將以更美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成為合肥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