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工程時代結束!數萬環保工程公司面臨生死局
2021-11-05
來自:
安徽雷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63
導讀:在新的發展階段,沒有誰可以再次空手空腳贏得未來。
我和環保老兵頻繁地被青友(青山的朋友)們問到一個問題——2021年,環保行業發生了什么變化,行業未來的機會在哪里?這是一個我們既詫異又希望看到的,因為環保企業的打法向來簡單粗暴,青友們普遍關心這樣的問題,大有從混戰蠻干轉向理智而為的意思。而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下做深度的探究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正是青山要做的一塊工作。在過往的調研中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掌舵者對時間二字都是極度敏感的。年度后這兩個月對很多人而言的確是很焦灼的兩個月,一個月要沖業績,另一個月還是要沖業績。當然,這是民企的情況,因為國企基本上在上半年就已經完成了全年的業績指標。但是,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都需要在過去和將來之間做復盤、總結、判斷、權衡和布局。過去的數月之間,我和環保老兵訪談調研了環保行業形形色色的企業,有做投資運營的行業、有地方新興的環保集團、有做EPC的工程技術方案服務商、以及做裝備配套的服務商。 總體的感受是,大家都難,難點倒不是做不下去了,而是大家都感受到了時局的瞬息萬變卻不能十分地把握未來的方向。絕大多數企業都清楚自身在過去的規則下賴以生存的根基完全經不起一點波浪,都亟需在新的格局中重建自己生存的基石。比如,在近期的一個行業峰會上,一位固廢企業高管連連感慨,“近兩年項目明顯沒有之前好做了”,這里的“好做”指什么,大家自是心照不宣,而言語之外那個“不好做”的原因則是各家都要思考的。甚至是被認為沒有壓力的各省級環保集團,其實也并不輕松。我們訪談過分別位于東部某省和西部某省的兩家省級環保集團的管理層,對他們而言,業績確實是不愁,上半年就達成了一年的業績指標,但是,如何讓政治正確(基本要求)以及更正確(做出政績),這是他們需要費腦筋思考的事。當然,也有企業在這幾年的大風大浪、兜兜轉轉中堅定了惟精惟一的決心。總之,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能夠明顯地發現大家的心態變了,并開始動腦子思考更多的問題了。那么,觸動這種心態和思維轉變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呢?本文就這一問題以及文首青友們提出的問題展開探討。上周我和環保老兵到上海出差,期間與幾位在官媒跟環保條線的媒體朋友聊天,大家都感覺這一年來環保行業安靜了不少,暴雷的事件少了,重磅的文件也少了,曾經的那些總是語出驚人的大佬們也話少了,也就環保督察的過程中跟著爆點料,搞得大家一年來工作乏味了不少。想必業內的朋友也有這種感覺,這確實是行業真實狀況的反映,但與行業兩年前激烈火爆的場面已是截然不同。自2018年以來,環保產業迎來了一波廣泛的混改潮,截止2020年,環保頭部民營企業悉數進行了混改。根據環境商會上半年數據,環保行業前50強已經幾乎盡是國企。如果是平常的混改也就罷了,但這波混改的深度、廣度、和迅猛程度均超出了整個行業的預判,短短兩年之間,民企對國企的態度即發生了三層轉變,從抵觸抵制到被動收編,再到主動投懷。終達到的效果是,混改由上到下發生,如今環保行業由下至上皆思與國企捆綁。在這場迅疾得讓人倉皇的變革中,曾經叱咤行業的大佬們也手足無措,有的下了牌桌,仍然要接受調查,有的挑挑揀揀,終局面越來越難堪,有的損失慘重,房子被拿去拍賣,這些人都曾是行業內話題的主要來源。而平靜則是每一個被國企接手后的行業的共同特征,這種平靜也意味著環保產業進入了另一種演變邏輯。事實上,在各路國企進場時,就基本上宣布了環保上半場的結束。2018年民營企業暴雷的本質是,大環境進入新周期后舊模式不再適應時代需求了。另外,要談混改就不可忽視當前的大背景——市場正在逐漸進入存量時期,宏觀的政策規劃在朝著“精耕細作”方向走。增量只不過是短暫的過度,存量才是常態。十四五是一個拐點,一個市場由增量走向存量的拐點。這兩年以國央企為主的各路神仙進入行業,基本上是靠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以資源優勢圈地,一另一條腿就是混改兼并,前者主要針對增量市場,后者主要針對存量市場。另外,盡管上半場的兼并已經讓人大跌眼鏡,但不得不說這只是開始,接下來,在國企間的整合也在所難免,現在冒出這么多巨頭、集團擠在一起,焉能不起爭端?所以,平靜的2021年,是環保產業喧囂的的上半場結束后的過渡期。環保行業有很多亂象讓人想不明白,是因為人們忽視了一個被長期掩蓋的真相——環保行業內發生的事很多時候只是,在環保政策引發的紅利狂歡和所謂的產業發展中,有那么一些工程公司甚至連工程公司都算不上的混雜團體頂著環保的帽子組裝了一堆又一堆粗制濫造的處理設施。在政策紅利的風口下,但凡能搭上關系做一個很小的工程,就能攫取到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財富。所以,行業內有相當一部分公司和人是希望行業停留在混亂中的,如此便可魚目混珠。長期以來,這種行業規則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搞工程、搞大工程、掙快錢。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環保行業內偽環保需求、偽環保公司、偽環保工程蔚然成風。前段時間,青山研究院統計環保上市公司數據發現,環保企業有一個數據普遍都很高——應收賬款。后來與幾位在頭部企業做管理的朋友探討原因,大家一致坦誠,大部分的原因是工程質量太差,尾款收不回來。所謂地位的建立,很多時候是靠資本優勢、區位優勢,而不是口碑積累。這也是基建類國企能夠平順毫地跨界環保的原因,因為在本質上這種跨界就不是跨界,甚至是降維打擊,都是做工程,做什么不是不做,而環保工程的難度又不大。在這種意識形態的熏陶下,不少做設備、藥劑的,做著做著就想在工程和運營上比劃比劃。而事實上,環保企業在上下游做業務的延伸毫無優勢,甚至是陷入拉垮的境地。一直以來,這種意識形態對行業實在是一個巨大的危害。但是,今年以來,這種意識形態在逐漸地轉變,在我和環保老兵近半年的調研過程中,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企業在紅利消失后的困頓和對粗制濫造的厭倦,這幾乎是今年以來我們在調研環保行業過程中發現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正在以成為一個現象的速度發生在一個又一個企業身上,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國企的進場地加速了這種意識形態的轉變。這一意識形態的普遍轉變自然也就意味著環保工程時代的終結,這也符合前述關于“混改”、“存量時代”的解讀。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環保老兵上一篇文章《被時代毒打的環保人》發出后,有60多位環保企業老板加他微信,咨詢關于賽道選擇的問題,因為這篇文章就企業未來的發展提到,“只有建立在可持續的需求之上的商業模式才是長久之計”。這句話擊中了正值意識形態轉變過程中的老板們,也恰恰可以作為“環保工程時代終結”的注腳。盡管這種轉變在本質上不過是,一種不健康的機制行至窮途末路時的自然表現,但還是值得慶賀。畢竟,走出大干快上的環保行業才會有環保行業該有的樣子。在前述“01”、“02”兩個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基本上可以判斷,一場環保工程公司的生死局將到來,各個細分領域或多或少都會有。十八大以來,環保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以萬計的環保企業滿懷雞血奔騰而來,在此過程中,環保行業卷進了太多的機會主義,其中數量龐大的就是工程公司。這些工程公司隨環保建設的大潮而生,也就必然要在潮退時面臨生死局面。政策紅利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但有一個的麻煩是會滋生種種亂象。比如,靠一體化設備支撐的“樣子工程”,有不少環保公司就是靠這種工程混日的。在沿海一些地區聚集著大量的這種端的工業作坊,焊工拎著焊槍憑空就能造出一套設備,專供給做樣子工程的環保公司。而這種公司所提供的服務,終只能是搞臭了行業、坑慘了甲方,自身也不了了之。當然,如果要深挖,那些高居行業頂端的們做的一些工程同樣經不起考驗。可以說,在環保工程領域,充斥著各種假、亂、差。過去十年環保行業實現了數量層面的爆發,而沒有在質量層面產生突破。之前,山少爺在文章中的一句話被一位行業前輩引用過,“環保產業發展這么多年的遺憾就是沒有形成一套篩選機制”。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模式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一旦發現問題,它的糾錯能力比較,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而未來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所有人只能在提質這個方向上去突破。這也是國內商業演變的普遍特征 —— 一種市場被釋放,會迅速撲上過量的競爭者,把紅利和機會搜刮殆盡,然后推進到下一個階段的進化中。而在新一輪的進化中,必然會有大批的環保工程公司面臨出局。回答文章開頭青友們的問題,2021年環保行業變化就是,整體在往更高的集中度走,政策紅利所引發的狂熱和泡沫正在消散,與此同時,數萬環保工程公司將面臨生死局。可以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環保行業的不少企業能掙到錢真的不是因為能力,而是時運。對這一基本事實認知的缺失讓不少大佬都昏了頭,當你過多地沉浸在時運帶來的輕松感時,會很容易喪失看向未來的意識,這是非??膳碌?。但是,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到,時運這種好事不會持續太久。在新的發展階段,沒有誰可以再次空手空腳贏得未來。如果說未來必將走向美好,那么此前的每一次變革都是機會?;旄臅厮墉h保產業的格局,也會推進行業的進化,很顯然,環保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我相信環保產業會走向的未來。在此過程中,青山希望同那些長賽道上堅定奔跑的選手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