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萬頃!巢湖流域水質歷史性好轉
2023-07-19 來自: 合肥日報 瀏覽次數:175
盛夏時節,合肥萬物蔥蘢,生機勃勃——
遠眺碧波萬頃、煙波浩渺的巢湖,美景無處不在。在巢湖一畔,綠野綿延,飛鳥啁啾,人們登山、賞景、郊游、露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著環巢湖地區生態之美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長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在歷史的長鏡頭里,巢湖的美是鏗鏘且雄渾的。
巢湖,連接長江,八百里煙波浩渺。2020年8月,習總書記來到巢湖岸邊,遠眺碧波萬頃、煙波浩渺的巢湖,他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美麗動人的地方,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的名片”。
在今天看來,巢湖的美仍舊波瀾壯闊,那是生態與自然之美,亦是合肥矢志不渝治湖的人文之美。
在衛星圖上清晰可見,39條一級支流匯入巢湖,其中不少是從合肥城市中心穿過,這意味著巢湖綜合治理需要系統施策。
數據顯示,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生產曾帶來巢湖約六成的污染量。巢湖水質一度出現劣V類,藍藻暴發的夏季,湖面猶如被綠漆覆蓋,泛著惡臭。
治湖先治河,在“點源”治理上,合肥市不斷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我們排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城市河流問題排口,建立問題排口清單,逐個制定整治措施,明確整治時限和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合肥完成172個直接入湖排口命名、豎牌,開展溯源排查。在推進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一級保護區內325個自然村已完成治理290個,治理率達到89.23%。
在巢湖一級保護區內,水稻綠色種植已成為家家戶戶的共識。這兩年,在槐林鎮南大圩,農戶紛紛將傳統稻-麥(油)模式為稻-綠肥模式,改傳統肥料為有機肥使用,改化學農藥為殺蟲燈、誘捕器和生物藥劑防治病蟲害。環巢湖地區初步建成環湖綠色有機農業帶,實現化肥農藥使用負增長。
如今,遠行的游子歸來,吃上巢湖地區綠色的蔬菜水果,也記得住了這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悠悠鄉愁。
藍藻是巢湖治理不可避及的問題,也是這份“答卷”上的重要一題。
“過去站在岸邊,老遠就能聞到藍藻發出的刺鼻氣味。周圍的百姓都不愿意到這里來。”巢湖藍藻打撈隊的許業貴說道,“現在有‘藍藻打撈黑科技’和人工相互配合,湖面生態好了不少。”
只見湖面上,一艘大船緩緩前進,藻水從船頭被吸入船體,清澈的湖水則從船尾重新流入巢湖。這是“藍藻打撈黑科技”磁捕船。藍藻被打撈上岸后放入一體化泵房。經藻水分離港脫水處理,藻泥一部分被送往發電廠發電,另一部分通過科學處理制成生物肥料。
“藍藻打撈、內源消減、清水還湖,這就是藍藻磁捕船的工作原理。”安徽雷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王林康介紹,這是第三代藍藻磁捕船,長達32.8米,從藻水接入到清水還湖僅需3分鐘,比傳統氣浮或沉淀法處理藻水效率提高了6倍以上,在同類技術領域達到了國內高水平。
除藍藻外,巢湖湖底淤泥中集聚沉淀的氮、磷,是造成巢湖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合肥市啟動“巢湖生態清淤試點項目”,通過“內源治理”來解答富營養化難題。
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巢湖生態清淤試點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關宇介紹,“湖中的環保絞吸船每小時可以吸抽350立方米淤泥。這些淤泥通過浮管、潛管經垃圾篩分系統后,被輸送到陸上排泥場的泥漿沉淀池。沉淀后的淤泥進入污泥濃縮罐絮凝,再進入固化車間進行機械壓榨處理,進而實現泥水分離,最終形成泥餅,用作礦山修復用土。”
大湖治理,既要有革新,也得有舍得。“禁漁”是巢湖治理進程中邁出的一大步。十八聯圩濕地曾是一座漁場,2017年,為了建設和保護濕地,漁場3500畝水面全部退養,200余戶養殖戶全部退出。同時,周邊56個自然村共有1.2萬人退居。他們中有的成為藍藻捕撈工,有的成為濕地養護員,每日巡湖護水,見證巢湖生態向好。
五大工程、四源同治、碧水安瀾……近年來,合肥在巢湖治理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巢湖流域水質實現歷史性好轉。
經過持續的實踐探索,巢湖綜合治理正在實現“四個轉變”:從“九龍治水”向“合力治水”轉變、從“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轉變、從“污染防治”向“生態修復”轉變、從“遠距觀湖”向“可進親湖”轉變,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穩中向好,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
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如今,巢湖全湖平均水質由2015年Ⅴ類轉為Ⅳ類以上,2023年上半年湖區水質達到Ⅲ類。
國考斷面達標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2022年的100%;原劣Ⅴ類河流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雙橋河水質分別改善至Ⅳ類、Ⅲ類、Ⅲ類、Ⅱ類,入湖河流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由2016年的60%提升至2022年的82%;巢湖湖水平均每年通過裕溪河流入長江近40億立方米,出湖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持續為長江大保護和筑牢長三角生態屏障作出正貢獻……
翻開新的篇章,巢湖治理仍在路上,而“詩與遠方”卻早已來到了百姓的家門口。
文章來源:合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