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讓巢湖成為湖泊治理新技術“應用場”
2022-04-09
來自:
合肥生態環境
瀏覽次數:297
日前,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印發《安徽省“十四五”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開展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到2025年,環湖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穩定,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濕地生態屏障基本構建。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安徽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要素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比例達83%以上,劣Ⅴ類斷面比例為零,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92.8%,設區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效進一步鞏固,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到2035年,全省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安徽水生態環境目標基本實現。“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美麗動人的地方”。在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被擺在重要位置。“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深入推進碧水、安瀾、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和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加快實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把巢湖打造成合肥名片,加快建設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
治湖先治岸、治污先治源。巢湖綜合治理將聚焦“四源同治”多點發力。針對“點源”污染,實施城市污水系統提質增效行動。同時,加快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擴建滿負荷運行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力爭2025年環湖鄉鎮駐地污水管網覆蓋率不低于90%。實施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整治,2025年環湖鄉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排放達標率達到90%以上。針對“線源”污染,加快推進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等河流治理,持續加強杭埠河、白石天河等清水河流保護,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其中,南淝河作為巢湖流域的重要水體之一,將進一步排查、完善污水管網、雨污分流和合流制管網截流改造,建設一批初期雨水調蓄池,繼續開展南淝河生態補水,并結合城市公園綠地、河口退圩還湖等,建設和恢復濕地2000公頃。同時,推廣烔煬河生態補償試點成果,探索建立杭埠河等跨市域河流生態補償機制。針對“面源”污染,構建巢湖流域省、市、縣、鄉鎮四級農業面源污染大數據。持續實施產地土壤環境、農田氮磷流失、農田地膜殘留等監測,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物入水體通量等監測,建設巢湖農業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超級站,逐步實現對農業面源污染環境質量影響的動態評估。大力削減農業面源污染,打造巢湖流域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區等。建設環湖林帶,恢復環湖淺水區植物群落,構建城市與湖區生態緩沖區。針對“內源”污染,實施控磷專項行動,開展入湖河流河口、巢湖水域底泥清淤,完成南淝河、塘西河河口底泥清淤。完善藍藻水華預警、應急打撈工作機制,健全藍藻水華應急處置設施體系,探索藍藻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模式。
生態修復與恢復是還巢湖綠水青山的重要載體。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加快環湖濕地規劃建設,建成肥東十八聯圩濕地、玉帶河濕地,巢湖半島濕地、柘皋河濕地、槐林濕地,肥西三河濕地,廬江棲鳳洲濕地、馬尾河濕地,包河區巢湖湖濱濕地、派河口濕地等濕地。強化濕地維護管養,發揮濕地生態、蓄洪多重效益。到2025年,濕地生態屏障基本構建,加快打造城市濕地群。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202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環湖廢棄礦山治理修復。此外,安徽省還將深化“數字巢湖”建設,完善監測體系,構建巢湖綜合治理“智慧大腦”。同時,加快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建設,加強巢湖研究院建設,支持湖泊水污染治理、耕地及生態修復領域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廣應用水污染預警溯源、藍藻水華防控等技術,讓巢湖成為湖泊治理新技術的“應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