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揭開污泥問題的蓋子,“重水輕泥”的時代要過去了!
2022-03-10 來自: 環保水圈 瀏覽次數:258
在環境治理問題中即使已經走了幾十步,最后一步污泥沒有妥善處置的話,將會引發了新的環境風險。近幾年隨著環保督查風暴來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問題屢次曝光,不僅給全國的污泥問題揭開了蓋子,也得到了相關部委和行業高度重視。
全國兩會上,污泥處理問題成為焦點。
進水水質和污泥處理處置是影響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但長期以來,污水廠一直存在重水輕泥問題,污泥的穩定化處理問題也一直懸而未決。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冶生態環保集團總工程師、中冶生態環保技術研究院院長程寒飛帶來了“關于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有效處理處置的建議”等。
程寒飛指出,對于城鎮污水處理廠而言,污泥處理處置不及時、不科學,甚至缺乏有效的污泥最終去向,導致污泥在系統內過度堆積和二次污染環境的風險。
目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規模達到2.2億噸/天,每年產生的80%含水率的濕污泥超過6000萬噸,隨著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的進一步提升和排水管道清淤的通溝污泥產生,預計到2025年我國污泥年產量將突破1億噸,污泥處理處置成為阻礙城鎮污水處理領域的短板現象凸顯。
同時,針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有機質含量低、含沙量高的特點,形成了“厭氧消化—土地利用、干化焚燒—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好氧發酵—土地利用、深度脫水—應急填埋”等四種穩定化處理與安全處置的技術路線,但對污泥處理處置普遍存在目標不明確、效果評估不系統、行業政策分歧等情況,污泥穩定化、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
因此,為污泥處理尋找一條合適的出路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推進污泥處理工作,任重道遠又迫在眉睫。
污泥問題已經成為污水處理廠心里的痛,因此推進污泥處理已經迫在眉睫。針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程寒飛提出以下3點建議:
1)開展污泥處理處置效果評估
組織力量對污泥處理處置工作進行專項調研,對污泥處理處置實際效果、存在和潛在風險進行評估,完善污泥處理處置標準,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路線,制定負面清單,防止污泥協同處理處置過程中污染物在氣相、固相(渣)之間的轉移。合理研究污泥資源化的有效去向,打破行業壁壘,制定污泥資源化利用標準,以標準倒逼城鎮污水處理廠進水(有礙污泥資源化的相關工業廢水不得進入),同時也借機以污泥中特征因子開展污染源溯源工作,有效促進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高質量運行。各級環保督查和檢查,明確污泥處理處置督查和檢查的具體內容、標準,作為必查事項。
2)制定污泥處理處置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
各地政府應制定污泥處理處置專項規劃,詳細調查污泥存量,準確預測污泥增量,對其管轄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污泥進行系統布局,合理規劃位置、規模,明確污泥最終去向,污泥處理處置具體要求等。實現中長期規劃與近期風險化解相銜接,開展污泥專項行動,有效處置存量污泥,減小環境污染風險。
3)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污泥資源化利用工作
基于環境風險化解、能源與資源利用、碳減排貢獻等污泥處理處置項目會增加投資和運行費用,出臺相關政策對于其生態價值進行相應補貼和有關產業進行稅收優惠,將污泥合理處理處置工作納入生態城市、資源綜合利用城市評選的內容。各地政府將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處置費納入年度預算,進行及時足額支付相關主體。
從以上建議中,可以看出未來不僅污泥處理是環保督查必查事項,政府也將提供支持和資金保障。
污泥問題備受矚目,環保督查曾多次通報。
在歷次生態環保督察中,多地都暴露出污泥處置不當問題。
在生態環保督察時,督察組就通報過多起污泥問題的案例。
在第二輪第二批生態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中,北京、天津、浙江3省市均被點名存在污泥違規現象。
在第二輪第三批生態環保督察啟動時,在遼寧朝陽又發現一起嚴重的污泥處置問題,有40余萬噸污泥長期違法堆存。
在第二輪第四批環保督察過程中,四川遂寧污泥10余萬噸污泥長期違法埋田,嚴重污染周邊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規模日益提升,污泥產量也相應增加,但安全處置率低。因此污泥的處置問題依然是年年喊,年年有,如何打通污水處理的“最后一公里”,成了當下社會的一大頑疾。
然而未來各級環保督查和檢查,明確污泥處理處置督查和檢查的具體內容、標準,作為必查事項。在第二輪第六批督察工作即將啟動之際,企業針對性做好準備,規避相關的風險。
由此可見,污泥問題不僅成了兩會聚焦點,也是環保督查為未來關注對象。同時企業在污泥處置問題上也需要重視起來,如果僅是形式主義做樣子,那么污染毒瘤的原發病灶就還在。
同時對于各位水友來說,不僅需要以出水達標為目標,也需要針對廠內的污泥困境積極提供解決思路。這個時候就需要水友通過不斷的學習,迸發出更多的思路。
實戰培訓班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水圈環保學院第7期《廢水生化工藝控制實戰培訓班》將于4月開班,不僅有機會學到污水廠現場處理經驗,也能在污泥處置的路上走的更快一點,從而推動污泥處理打通最后一公里。